开云电竞新闻

买数码产品常见的误区丨图文版开云电竞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0-26 点击:

  作为数码区博主,我经常会制作很多手机笔记本电脑购买指南类的视频或者写相关文章,当然也会收到很多关于数码产品推荐的咨询。

  比如买A还是买B呢?B和C比有什么区别?过几天会出的新款D,会不会更好?

  我渐渐发现,带给大家困惑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看不懂配置,有的则是因为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有一些甚至是心理层面带来的问题,我也算是看到了很多案例有感而发,准备给大家做一个系列节目,就是买数码产品是常见的误区。

  这次是前面几期视频内容的图文合集,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看视频,内容方面之后想到了还会继续补充。大家如果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听的内容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之后的内容也会考虑大家的建议的。

  曾经有个小伙伴让我给他推荐手机,我根据他的需求和预算选了半天,最后选了个配置均衡的小米手机。结果他一听牌子开云电竞,配置和价格都懒得看,直接说“不要小米,我之前买了个小米的笔记本很卡,朋友的华为我试了下就很好,我要买华为手机。”

  我还曾经给人推荐过联想小新Pro14,但我之前没想到的是,他根本就记不住这么复杂的型号,他听到的可能只是,“嗯,联想的不错。”然后他就去买了个联想扬天威6。后来还跟我说,我听了你的建议,买的联想的,很棒。但其实,虽然这两款都是联想的,却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因为一款数码产品的诞生,从用户调研和市场需求分析,到立案并联系供应商,再到完成产品设计,找代工厂生产,质量检测,一直到最后上市发售。

  这里面的每一步往往都是不同的团队和部门分工合作完成的。每个品牌都会有很多条不同的产品线来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供应商、代工厂,包括营销团队也都是不尽相同的,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性价比,都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很多时候它们的共同点真就只有贴的商标是一样的,所以相同品牌有的产品好,有的产品差是很正常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你不能因为联想的A产品很好,就由此推断出联想的B产品也很好,尤其你要是去实体店购买,甚至还会遇到型号名字一模一样,但却是线下的缩水版。

  再比如,都说华为手机的拍照好,黑科技多,但那是指旗舰的Mate系列或者P系列,可不代表低价位的畅享系列也同样好。

  所以买数码产品绝对不是只认牌子就行,在现在这个供应链与代工厂愈发成熟的市场,各品牌也都会出各种定位各种风格的产品,但它们总归会有几个主打方向,在这个方向内它们是做得很出色的,但同时也几乎没有品牌是在任何价位都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的想花心思找寻合适的机型,那最起码了解清楚自己预算的价位中,有哪些品牌是在这个价位段做得比较出色的,哪些产品是比较符合自己需求的,而不能不分价格不分需求,只认牌子。

  这里让我想到了一个特别经典的案例,这个我经常拿来跟人举例,好像是去年,额,已经2021了,应该是前年了,有个朋友咨询我应该买什么电脑,我给他推荐的联想的Y7000,并且跟他说了买什么什么配置。然后过了一会儿,他打电话跟我我,他最终买了戴尔G3,理由是,这个电脑和我给他讲的配置一模一样,并且联想和戴尔都是大牌子,然后戴尔这个还稍微便宜点,于是就买了G3。

  大家如果经常看我的视频,懂一些基础的电脑知识的话,可能能意识到,他基本上是从同价位最好的选择,换成了同价位最差的选择。

  这里面主要的坑在于性能释放和散热,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它们玩同一款游戏的帧率甚至能差出来20%,联想的硬盘要比戴尔的速度快三倍的样子。联想是高色域屏,戴尔是低色域屏,很多都是不能体现在表面上的数据。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比如同样是i7,有可能是新款,有可能是老款,就算都是新款,有的是8核,有的是6核,有的频率高,有的频率低。

  内存,同样是16G,有的频率是2666,有的是3200,有的是4266,这中间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一般人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些细节,也不知道这些细节代表了什么。

  因此很多时候,A品牌的A产品和B品牌的B产品,你看到配置可能都一样或者差不多,甚至售价上都没有差距特别大,但就是会经常出现A产品特别值得买而B产品特别坑的情况。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像与人相处一样,你也不能仅仅凭借他的一些头衔和标签就草率的下结论。

  我前一阵看到这样的一条留言,“我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性能要比较好,使用流畅,玩大型游戏不卡,最好外观要精致轻薄一些,因为会经常出门,所以希望电池比较耐用,电脑小白不太会折腾,所以最好不要是杂牌子的售后要好一些,麻烦帮忙推荐一个价格便宜些并且性价比高的。”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以后是什么感觉,按理说现在的电脑品牌型号那么多,总应该能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吧。他说的这些需求也确实都挺重要的,但我还真就没办法给他找出来一台这样的电脑。

  为什么呢?其实他的这些要求,每一条单独拿出来,都很正常,但合在一起就有问题了,因为产品的很多属性是会相互矛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性能好往往就决定了它会更耗电,想要轻薄那就会牺牲散热能力和电池体积,使用了更好的材料和工艺开云电竞,拥有更棒的品质感那售价自然就低不了,大品牌要铺更多的售后点,那这些成本自然也会算到产品的售价里。

  另外,数码产品的生产毕竟有一定的门槛,所以其实可选项也往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也不可能有厂商专门为你量身定制,任何产品总会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点,所以我们最好是先看市面上有什么,然后去挑选,而不是凭空幻想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产品。

  纠结没有错,但是纠结要纠结在点子上,进行有效的筛选,尤其是面对相矛盾的属性时,取舍是必然的,要找到自己最看重的那一面。愿不愿意为了颜值舍弃性能,愿不愿意为了性能牺牲续航……或者我全都想要,那就得舍弃钱包了。

  第一期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也有一些小伙伴表示这些太简单了,稍微懂点相关知识就可以避免踩雷。那么即使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选择产品的时候还是会去看看网上的评论,看看他人的建议,而如果没有过滤掉一些偏激和不切实际的言论,我们也会受到影响而陷入误区,所以这一期主要内容是“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产生的误区。

  通常我们购买产品前,都会上网各种查评价,当你看到很多:“卡死了,做工太差,用了几天就坏了”等等差评,你可能瞬间就不想买了。

  但真实情况是,哪怕是最好的产品,你也一定能查到很多负面信息。就连苹果手机不也每年都爆出一大堆问题,苹果的产品送去返修的也多了去了,当然,其他品牌也都一样,没有完美的产品,也没有不会坏的产品,难道我们全都别买吗?

  这其实通常是一种的“幸存者偏差”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完整。

  人们往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更愿意发表意见,理性点的会去找解决方案,不理性可能会到处发发牢骚甚至是谩骂。而通常买到的产品没问题的用户,他不会专门去网上发个帖子,说我买的这个手机今天还没坏,一切正常,然后第二天再发一遍,今天还没坏,挺好的,一直发到他用坏的那一天,这不神经病么。

  所以我们之所以看到这么多差评,是因为好评大多数都是沉默的,并且大家也往往是对差评的敏感度更高,更容易注意到。而且越是热门的产品,由于市场占有率高,你也就更容易看到关于它们的差评。

  也就是说很可能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一部分,而在水下,还有更大的我们看不到的部分。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过度关注负面信息,重点在于“过度”这两个字。负面信息本身的参考价值肯定还是很大的,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潜在的风险,但是也不要一看到负面信息就全盘否定,这种心态会严重干扰我们的判断的。

  有个流传很久的梗,“三千预算进卡吧,加钱加到九万八”。大概是这个意思,比如你想买辆自行车,去网上问“大神”,“大神”说,贵点的自行车都可以买摩托了,你一想也对,就买个摩托吧,太烂的摩托你又看不上,那肯定要稍微好点啊,又发现再加钱可以买辆汽车了,汽车太差也不行啊,那再加点吧,反正就是加着加着你就忘了其实自己最开始只是想买辆自行车的,也忘了你自己其实连驾照都没有。。。虽然这例子肯定是夸张的,但也也确实很生动的反应了一个现象,很多人就是会盲目听别人的建议而最终选了和初衷完全不符的产品。

  现在“键盘侠”的数量越来越多,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这配置不行,太垃圾了;再加XX钱就能提升很大,冲吧!我说的这个肯定比你那个好,好在XX地方”其实他很可能是道听途说了几个词过来吹吹牛,花的也不是他的钱,但是你听了他真去加钱买,那亏的可是自己。

  你自己得想明白,比如你工作强度其实并不高,而且还是需要经常携带笔记本出差的人,别人说某游戏本性能强,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你真买了就会发现它除了更重一些没其他特点了,因为它强出来的性能你又不需要。或者自己本来是想买个本玩玩大型游戏的,结果听别人吹苹果的电脑多么牛X,买了个MacBook回来,还以为自己花了这么多钱,性能肯定强,结果买回来发现压根都没法玩游戏。

  所以很多情况并不是他们说的那些产品不好,而仅仅是不适合你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时刻记着自己买它到底是为了干嘛的。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我朋友买了个华为,他说很好,比小米强多了。我七大姑八大姨一直在用苹果,说苹果特别好用,就是比安卓流畅。或者,千万别买XX手机,我用的就是,特别差。

  大家可能会想,他们都是真实的用户,肯定是第一手的体验,而且他们又不是网上的键盘侠,而是身边很熟悉的人,肯定不会骗我,所以听他们的应该没错。

  然而事实上是,大部分不太懂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并没有判断一个产品好坏的能力,比如,有人觉得自己的手机拍照挺清晰,很满意,但他不知道,其他的手机可能都比他这个拍得更好。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手机用1天半就没电了,续航太差,不喜欢,殊不知其他手机都是1天就没电。

  所以这里的问题在于,身边的大部分亲戚朋友,他们的使用过的产品很少,没有对比,使用的场景也很有限,产品的好坏其实是相对的,每个人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不一样,很有可能你朋友所谓的好用仅仅是微信使用流畅,但是这个体验几乎是个手机就能做到,而如果你花了4000元买了个手机,它仅仅是微信使用不错,但实际上性能连同价位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稍微强度高点的应用就卡得要命,这真的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那么我们这期主要是在说,面对无论是网络上,还是身边的各种评论和建议,不要过度的去迷信,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需要随时保持的一个信念就是“信息是用来参考的,而不是用来盲从的”。通俗点来说,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问题,要多看别人的具体描述,而不是简单的只听一个结论。

  上期我们提到没必要跟着普通人的建议左右摇摆,那么如果是比较懂行的比如说类似我这样的数码博主的建议,甚至是行业内专家的建议,那总可以听了吧?其实也并不绝对。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其实很明显啊,虽然有专业知识,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数码博主,也包括我,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商业合作,或者叫广告视频,俗称“恰饭”,所以当有利益相关的时候你就得考虑这个话能不能听了,或者应该听多少?

  那到底应该怎么判断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呢?其实有很多方法,除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夸,基本不说缺点或者说的很委婉这种比较显而易见的特征之外,还有比如,发布会之前就提前拿到了样机,那只能是厂商直接给的,比如,同一时间突然大量出现某一个产品的视频,并且说辞上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厂商在集中宣传。比如,通篇只有某个品牌的内容,一点都不提竞争对手。比如,特别拗口冗长的产品名称,明明有简称或者大家习惯的叫法,却念的或者书写的特别标准,因为有的厂商会有这方面要求。

  比如正常来说,我们会直接说PS5,而如果是商单,可能就会说成Plash Speed 第五代智能路由器(影音娱乐版),所以这些都可以看出来一个视频是不是广告视频。

  这里要提一下,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博主不会去接那种需要诋毁某个品牌的广告,比如说收了华为的钱故意去诋毁小米,至少我和我认识的很多同行都没干过这种事。

  大家肯定会想,我说这些会不会得罪同行啊,其实我相信大部分博主会和我想的一样,我们反而是希望粉丝能看出来哪个是广告哪个不是的,而不是故意藏着掖着,所以很多博主自己也经常会暗示,在视频里说什么提前拿到的工程机,感谢某某厂商的信任,有一些甚至会专门设计暗号,比如半佛的“资本马桶搋”。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是想赚点广告费,一方面补贴家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尽量多尽量早的接触各种产品,这样才有能力继续给大家产出有价值的内容,而绝对不是想要坑粉丝,所以说这些是没关系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博主就是想损害粉丝的利益从而让自己获利,那这种的得罪就得罪吧。

  首先要承认,这样判断肯定是有合理性的,你肯定不能仅仅听王婆b说,就觉得她的瓜真的很甜,但反过来,也没必要因此就认为她的瓜一定不甜。

  因为大部分的博主也都知道,信用一旦透支了,自己就没价值了,所以其实一般人不会拿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誉信口开河。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很多博主往往是希望你能看出来他哪条是广告的,他们只是想赚点广告费,不是想骗你们害你们。

  所以即便是广告,大部分情况也就是一些缺点避而不提或者尽量说的委婉一点,而不会故意颠倒是非,把黑的说成白的,大部分人是不会弄虚作假的。

  而广告视频的缺点经常是不提的或者是提一些无关痛痒的,但也不用太害怕,因为如果是特别差的产品,我们通常会直接拒绝,就不会让这个视频出现,我们也是要筛选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缺点这部分确实需要大家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其实广告视频多数情况都只是单独的一条,并不会影响这个博主制作的其他非广告内容,比如我平时虽然也会接广告,但每年制作的618、双11以及不定期更新的手机电脑购买指南,那个就不会是广告,就不会有利益瓜葛。

  所以,面对广告视频,也真的没有必要太极端,我知道大家有抵触心理,但还是希望可以得到理解。

  假设有一个数码博主或者专家,无论专业知识还是人品都确实可以让人信任,是不是他的话就可以无条件的听呢?

  之前有人给我发一张截图,说让我帮忙推荐一款符合这张图里面的电脑,我一看,好家伙,这是我两年以前的视频里推荐的配置。别说,你要在实体店找,还真有可能找到这个配置,但很显然,你要照这个买那就真的亏大了。

  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那真的是太快了,每一年甚至每半年都就会有很大的更新,对于品牌以及具体产品的认知也需要经常的调整。

  比如手机的拍照,在几年前,那一直是行业的最高水平,但近两年,至少在部分的场景,被很多安卓手机大幅度的超越。比如联想口碑很好的小新系列数码产品,在两三年前也还是有很多坑的,性能释放特别差,但从19年的小新Pro13开始,突然就变成了性能释放最好的轻薄本。

  所以如果你两三年前听我评价苹果或者联想的产品,和我现在评价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千万别认死理。

  更不要因为曾经买过的产品用得不顺心,就全盘否定某个品牌,经常听到这种说法:

  “我之前买过个A品牌的手机,质量不好,以后再也不会买A品牌的东西了。”真的太片面了。

  再比如我去年的笔记本购买指南里不太推荐戴尔的产品,但其实戴尔作为一个数十年历史的国际大厂,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研发能力都是业内顶尖的,曾经也是有很多经典型号的,虽然前两年表现不太好,但如果今年缓过来了,并且出了不错的产品,那肯定也会推荐的。

  其实这篇的内容,不止适合于数码行业,很多其他领域也都有这种特点,哪怕某个专家地位再高,你也不能无脑的听他的建议,首先要看他是否有利益相关,其次切忌走极端,也没必要觉得他只要能得到利益就一定是在骗你。最后,一定一定要经常的更新认知,尤其是在发展比较快的领域,千万别把一些人好多年前说过的话当做圣经,要时常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千万不要有刻板印象,千万不要刻舟求剑。

  欢迎大家多分享分享身边的真实案例,非常典型的我可以拿来当之后的素材,让更多人不再被坑。如果觉得这次的内容有用的话,也欢迎大家分享给周围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少走弯路,买到合适的产品。

  数码产品归根结底还是拿来用的,性能好不好,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运行是否流畅是最能影响实际体验的因素,所以首先还是要确定对性能的需求。

  在预算有限或者重视性价比的情况下,肯定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对配置做出一些取舍的。选择自己比较在意的方面,舍弃一些没那么重要却会造成价格上涨的部分。例如在性能/屏幕/电池/拍照/外观/轻薄等方面做出取舍。

  不差钱的话就可以选择热门旗舰款了,都是集大成的产品,基本上选哪款都会有不错的使用体验,根据自身喜好即可。

  在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之后,去找“问题”就好了,这个“问题”其实是指不同的产品都会有优缺点,都会对你提出能否感受优点,包容缺点的问题,提前又了答案的话,去找可以正确回答的问题就好了。开云电竞开云电竞

推荐资讯
推荐产品